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

人文化成

【步道三:人文化成—文學院的藝文身影】


A. 路線:「文哲之道」:臺靜農「文學院」碑→「弘道樓」→「綜合教學大樓」→羅雲平「南園」刻石→「黑森林」(參考:日本京都、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之道」)

B. 步道景觀簡介:
「文哲之道」由臺靜農「文學院」碑,進入「弘道樓」,結合「南園」與「黑森林」,做為全校師生的沉思空間,有助於學養與人格之沉潛、涵化。文學院以「弘道樓」(1969 年落成)為生命空間;1994 年搬遷至「綜合教學大樓」,目前正改建新「弘道樓」。其中之碩學鴻儒如徐復觀、李滌生、孔德成、李炳南、弓英德、王夢鷗、王禮卿、沈謙、羅宗濤、龍宇純、周法高、胡楚生、黃永武、黃寬重、周純一等知名學者,建立了彬彬學風。孟瑤與齊邦媛為兼擅學術與創作的女作家、琦君與楊念慈曾任新文藝課程,皆為重要作家。李敏勇為歷史系系友,簡政珍、向陽與瓦歷斯.諾幹則為師長,俱為當代重要詩人。宋澤萊為台文所所友,為重要小說家。劉克襄與吳明益兩位曾任駐校作家與研究員,俱為重要的自然書寫作家。可見文學院做為校內「人文化成」空間的內涵。「南園」刻石為羅雲平校長所立。1978年設立的「南園」,部分原址已成為「綜合教學大樓」,林木扶疏,亦有松鼠跳躍其間。「黑森林」則是羅雲平校長(文學院第七任院長)鍾愛之地,此地為針葉林標本區,亦有檜木、南洋杉等,以及黑冠麻鷺、紅鳩、介殼蟲等,生態豐富。

C. 課程結合:
第一單元「我的辯證」,選讀臺靜農〈始經喪亂〉、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第二單元「生命空間」選讀劉克襄〈隨鳥走天涯〉。亦可配合第一單元「我的辯證」、第二單元「生命空間」、第三單元「人間情緣」、第五單元「壯志飛颺」、第六單元「人生驛站」,設計延伸閱讀書目。

  1. 我讀《山與海》──自然歷史小說作家王家祥

 

 

 《山與海》封面

(由金石堂網路書店提供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8571271048&lid=search&actid=wise)
 

      由於作者長期地從事自然保育,因此接觸到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民們──他們的生活、社會等面貌或族群的興盛與苦難等,由此產生以寫作重現台灣歷史面貌的動機。

 

《山與海》對於四百年前居住於台灣西部平原之上的原住民之生活情形描寫細膩詳盡,同時也反應了原住民在面對潮水般湧來的漢人時所產生的族群衝突。雖然是一本小說,但是卻是以真實存在的歷史加以虛構人物來重現那時代的故事。

(撰文者:許瑜珍)

  面對漢人(海盜們)的來勢洶洶,馬卡道族人注定是遷逃的鹿隻。這情節猶如福爾摩沙的寶島──台灣所遇到的。最早的原住民被漢人殘害,接著荷蘭人跑來佔領,然後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把台灣當成抗清基地,但抗清失敗,台灣也被清廷接收。甲午戰敗,清廷將台灣割讓給覬覦已久的日本人,日治之下的台灣卻又成為標靶受到盟軍的轟炸。這一切都不是台灣自己能決定的,彷彿命中註定似地,擺脫不掉悲哀的命運。這些歷史殘留下的足跡,零碎的遺跡,成了這土地的脈動,亦是我們一窺寶島的線索。

如同探險般,假如我們一步步去探索這枝微末節,會注意到台灣這彈丸之地的美──傳承的語言、神秘的服飾、祭典的不同、圖騰的獨特等等;再進一步,脫下社會冷漠的外衣,喚醒現代對家鄉的熱情,懂得守護、愛護家園。最後,讓這片土地的人民不僅僅懂得守護,也可以替這片土地注入新能量,給予其新生命,使她發光發熱,耀眼這寶藍色星球的人們。
                                                                                                                (撰文:森林一 徐子喻)
2.荀子的釋義者-李滌生


(文學院石碑 薩蠻工作室,2013.12.01,http://newtaiwanshaman.blogspot.tw/2010/10/blog-post_1173.html)

荀子處於紛紛擾擾的戰國時代,而李滌生老師則身處紛亂、不寧靜的中日抗戰時期,兩人皆在擾亂的時代中生活,在這種情境下通常人們都會因此對現實感到絕望進而放棄做任何事情甚至連自己之前的所學及專業也拋棄並自暴自棄,但他們兩人並沒有如此。荀子投入教學,透過如此困苦、艱難的現實而讓他歸結出「性惡說」以及「禮」的重要。而李滌生教授則進入山東省政府工作,最後也投身於教學工作。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他們竟然能在其中屹立不搖,依然堅持自己的專業,並將自己獻身於教育當中,為國家調教英才,真是不得不令人讚嘆他們的情操。

原本在自己家鄉以教導為業的李滌生教授,也許迫於無奈,隨著國軍遷移到台灣,即使如此,仍不改其業,在台灣擔任中興大學文學院的教授。李滌生老師任職中興大學教授時,不畏草創艱困、崎嶇的路途,仍堅持要創立中文學系,並全力策畫、典藏圖書、籌備師資、努力招攬學生,由於他的堅持和付出以及後來每位教授的努力,中興大學中文系前前後後造就出不少氣質儒雅、意志奮發的文化人才。如此培養後代的精神和不畏艱辛、不怕困難的情操實在令人敬佩。另外,教授也致力於以書籍傳承文學,特別是在荀子的部分下功夫。除了文學成就之外,李教授還是位字體遒勁、精湛的書法家,在中興大學藝術中心便典藏了許多教授的作品,可見教授對中興大學的影響有多深、貢獻有多深遠。

1950年代國民政府初遷來台,對於人才十分缺少,經濟起飛的年代,人們普遍缺少知識的年代。李教授奉獻出他的一己之力,為一個初來乍到的陌生環境獻出自己的人生,在這裡將畢生所學亙古流傳,我想這是一個讀書人最大的成就。茫茫世間,65億的人口,在這世界中如何脫穎而出,50年後,誰會記得自己,李教授做到了,他的成就無論過了多久仍會繼續在文壇有它的地位,不被滾滾時間洪流沖逝,世人將不會忘記他。

看見教授不畏艱辛、不怕苦的情結,深深的令我欽佩。回頭看看過去,每當我們遇到困難或者人生路途崎嶇不平了點,我們往往選擇逃避或停滯不前,有時跌倒了甚至不想再站起來。比起教授當時的處境,我們身處的時代沒有抗戰也無須離開故國到一個陌生的土地,既然我們都沒有教授何等的困苦、艱辛那我們憑甚麼說自己沒辦法度過那些小關卡呢?人生若總是一帆風順那我們該用甚麼來磨練自己的心智呢?人生路途上的種種障礙便是安排來使我們越挫越勇,並從中學習到我們原本所沒有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該效法李教授的不屈不撓、堅忍不拔以及堅持。

每每經過文學院石碑時心中難免會浮現一點哀傷,想到國共內戰時期隨著國軍來台的無可奈何,遠離故國是多麼的孤獨多麼的難受,那感覺又是多麼的刻骨銘心。但李滌生教授並沒有因此放棄他的專業,對於這個新踏上的土地他仍然付出他的全部,致力於培育出新的棟樑。看見教授為學校付出這麼多、奉獻這麼多,我深深體會到我們應該比現在再更努力好幾倍,才能不辜負教授的努力,也才能讓自己成為像他一樣心智堅強、內涵充實的人。

(撰文者:企管系 林欣玫 蔡文雄 蕭立文 林郁嵐 林佑叡 張凱鈞 許南儀)

3.中興歷史的俠女─林正珍老師



(時間:2014/4/23,地點:黑森林,周翊雯攝)
(正珍老師時常在經過黑森林時對一些氣功團體因練功而拍打樹木的行為做出糾正)



    我看見一張飽經風霜的臉,拿著厚厚的筆記本,在旱溪的媽祖廟裡,埋頭不停書寫,大至媽祖的外型、歷史,小至媽祖像的大小材質,這些都一條不落的出現在那厚厚的筆記本裡,我相信,現在只要翻開那筆記本,你絕對可以變成媽祖界的「達人」。
林正珍老師,中興歷史裡一個老資格的教授,只要是中興歷史的學生,絕對都上過她的「史學導論」。在課堂上,她除了傳授歷史知識外,也將她的「俠女之氣」傳給大家,如她會時常對學校的政策、作為作出評論等……上課之餘,他的這些話題,總是能引發我們對週邊環境的省思。
    正珍老師近年來投身於媽祖的研究,開口閉口都離不開媽祖的話題,這顯示出她對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的熱愛。我曾經翻閱過正珍老師所撰寫的媽祖書籍,那就如同「媽祖百科」一般,非常詳細的介紹跟媽祖有關的一切事物,從裡頭我不但可以感受到正珍老師在考證、編寫歷史的嚴謹外,也可以感受到老師對歷史文化的熱情。
    興大是一間歷史悠久的學校,正珍老師畢業於興大,也將其教書生涯幾乎奉獻給興大,所以說老師是見證興大蛻變成長的「局內人」也不為過,從她時常評論興大的政策發展這點來看,老師對興大的愛超越了其它人。
我真正看到的是正珍老師表現愛的方式,我想未來三年,我會好好關心學校的發展。

(撰稿:歷史一 周翊雯)

4.傑出校友:洪千惠老師


    (林宜蓁/提供)

   洪千惠老師自興大畢業,到現在從事高中教職工作十餘年間,體悟到「生涯規劃」真的十分重要,於是針對下列幾點給予學弟妹一些真誠的忠告,望所有學弟妹皆能依仁遊藝,在各自專業領域上嶄露頭角。

      就學期間,應充實自我專業能力相關知識,以及加強與培養人際關係與溝通等等的軟實力。
      而在學校期間,由於大學資源豐富,故應要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與設備。
      學業方面,則絕對不容忽視專業上的加強,無論是面對老師或同學,都應保有專業的素養。
    另外,老師特別提到,由於大學是培養學生專業領域知識,因此在畢業前若能考取相關證照,對於未來就業上是有絕對的助益。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時間,能夠有效率的做完事情也十分重要。善用時間、掌握時間、管理時間。利用這四年尋找自己未來的目標,做好自己的生涯規劃,對未來工作的準備都有莫大的幫助。


(撰文者:洪伯源 林宜蓁 余 萱 簡子芸 陳昱嬛 莊子萱 許瀞 洪溎嬣 郭書妤 宋子榕 凃佳妤)


5.中興湖畔陣陣達達馬蹄聲 ─ 鄭愁予


(地點 : 中興湖 徐嘉翎攝,2014/05/12)

達達的馬蹄聲,帶來一段美麗的錯誤。
思婦的容顏在等待季節裡如蓮花開落,由喜轉悲,只因鄭愁予只是個過客不是她所等候的歸人。這位過客,曾和我們在同一校區內成長,走過我們每天必經之路,看過我們每天 必看場景。或許他也和我們一樣,在中興湖一景逗留、放鬆,延著邊線一步一步的走,就像成千上百來此休憩的人們,此時,他是中興湖的過客,少了達達馬蹄聲,多了一份安寧平靜。
遊歷中興湖時都在想些什麼呢?或許一首首的詩就是在此平和下誕生,有了初始的樣貌。若他再度回到中興湖,或許會感到變了、不熟悉了,但更多的一定是覺得震驚、感動。光是看著三隻鵝的互動就足以撫慰人心,或許一首新詩就此譜出中興湖鵝的故事。
達達達達達達……
當初中興湖的過客,帶出一段美麗的錯誤。

(撰稿:森林系徐嘉翎)

6.最甜蜜的負荷-吳晟



甜蜜的負荷:吳晟詩.誦專輯(人物:吳晟。時間:2008年。地點:中興大學圖書館)
許瑜珍攝,2014年5月11日,中興大學圖書館


   站在綜合大樓前的雨豆樹下,想起詩人吳晟和他的兒子吳志寧,在十四年前,也曾站於此地。對於他們之間深厚的感情,不禁心生羨慕。
  當時的吳晟為了督促就讀森林系的兒子用功念書,特地搬來與他同住一個套房,也因為對樹木學有興趣,在助教的同意下和兒子一起去上課。在認識校園樹木的途中來到了雨豆樹下,邊聽著介紹,邊抬頭看向以傘型展開的樹冠和茂密的葉子。過了一年,雖然陪讀的成效不大,但知道兒子的興趣在於音樂,吳晟便決定放手讓孩子去做他想做的。在這之後,吳晟也很讚賞兒子的音樂天賦。這讓我思考著,直到現在,會放手讓孩子去飛往他想去的地方的父母,仍舊不是多數吧?
   幾年後吳志寧在音樂界有了成績,和爸爸一樣關心著台灣這塊土地,只不過一個是用音樂另一個是用詩,而他替爸爸的詩譜曲並集結成唱片發行,由此可知他們之間的感情有多麼的好。
     站在雨豆樹下,風徐徐地吹過身旁,隱約能感受到吳晟對於兒子的愛從樹葉之間流淌下來,就如同<負荷>:
只因這是生命中最沉重 也是最甜蜜的負荷……

(撰文者:許瑜珍)

7.沉鬱頓挫的書法家—臺靜農


臺靜農文學院題字碑(人物:臺靜農。時間:未知。地點:文學院前。)
謝晉祐攝,2014年5月2日,中興大學文學院。


處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多少人流離失所,多少人被迫離開家園。在這歷史巨輪的無情推動下,仍有許多位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
臺靜農先生身為經歷過戰亂的書法家,儘管曾經受過戰亂的摧殘,其書法仍透漏著屹立不搖的精神。作為大時代動盪的見證者,在其作品<始經喪亂>中不難看出其對自己身處的時代十分有感。儘管如此,在作品上的造詣仍是傑出。荀子曾說:「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成就往往來自孤獨,或來自其他情緒的啟發。唯有克服外在逆境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台靜農先生也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教育家。教育學生因材施教,待人和藹,更有著豁達的心胸。李敖先生在<我在難忘的一位教授—臺靜農的人格與學格>中說:臺教授「學術這座,極為可憐,只有一本<靜農論文集>……全書475頁、寫作時間長達55年、篇數只有25篇、每年寫8.5頁、每天寫0.023頁、每頁840字,及每天寫19個字……在台丸島上竟通吃了四十多年。」但當他被問及為什麼疏於出版著作時,他竟是回答:「我不在乎!」
身為中興的一份子,在經過文學院碑前,看到臺靜農先生的題字,令人不禁嚮往。他的風骨與態度在百年之後仍深深的引導著我們。

(撰稿:機械系謝晉祐)


8.雙重身分的全方位作家──瓦歷斯.諾幹

 

中興湖壁畫
(人物:瓦歷斯.諾幹。時間:未知。地點:綜合大樓八樓。)
伍書葦攝,2014年5月8日,中興大學綜合大樓。

 

第一次接觸到瓦歷斯.諾幹這位作家是在國小的教科書中,還記得那篇課文是〈戴墨鏡的飛鼠〉。因為瓦歷斯.諾幹這個名字很特別,而那也是我第一次讀原住民作家的散文,所以記憶裡一直有這個名字的存在。直到上了大學,在國文課的報告中有機會再度接觸到瓦歷斯老師,才知道他曾在中興大學中文系擔任講師,也對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瓦歷斯老師是一位全方位的作家,他嘗試各種題材和表現方式,不但寫詩、散文、評論和報導文學,更計劃嘗試小說創作。不僅如此,他也為原住民運動付出很大的心力,全力捍衛部落文化,更是位允文允武的作家。雖然現在原住民漢化很深,許多文化和習俗漸漸流失,但他還能找回自我,遠離都市並返鄉教書,重回屬於他的土地生活。〈戴墨鏡的飛鼠中〉有一段話:「重回泰雅,是因為意識到失去的東西太多太劇烈!重回泰雅,是因為意識到族群的面目已模糊!」他為原住民族群發聲,呼籲大家重視原住民文化。
今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許多人在立法院外靜坐,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和未來,讓政府聽見人民的聲音。身為大學生的我們,當意識到我們的權益受損時,也應該鼓起勇氣,為了自己想保護的事物站出來,將我們的理念付諸行動,向瓦歷斯.諾幹看齊!

(撰稿:財金系伍書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