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

中興人文步道

 「中興人文步道暨數位人文故事館」簡介:

 

1.      設計概念

以故事交換故事,在故事中閱讀、書寫、思考與成長,是本校閱讀與書寫計畫的精神。課程進行至「我的辨證」單元,帶同學進行校園碑石巡禮後,大一同學們在摩挲臺靜農先生「文學院」碑,與「孔學要旨」碑石後,紛紛表示對於校園的認同以及感受前輩學者對學子的期盼,進而昇起向學之心。

因此,本計畫擴大此一概念,規劃了人文步道以及數位故事館,作為計畫之創意延伸活動。

中興大學創立於1919 年,為全台歷史悠久的國立綜合大學。在此「生命空間」裡,無數師生駐足於此,創造各自與共同的生命故事,百年來自有相當豐富的「人文地景」以及「生命故事」,值得後人挖深織廣,賦予更加深刻的意義。

本計畫擬以「人文地景」為推動方向。在自然地理步道的基礎上,加入人的故事元素,建構具有豐富人文意涵的步道行旅,使生活此間的師生在感受「故事」元素後,進而將此校園空間內化為「我的地方」,對小我與大我的議題進行思考,並共同參與人文空間的故事書寫與創作,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生命體驗與行動中,體認自身的存在意義。

計畫預計分二期進行。第一期:規劃人文步道;第二期:規劃中興數位人文故事館。以下概述建構之具體作法、技術、理念與願景。

2.      人文地景風華:人文步道的規畫建構

本計畫初步規劃了六條人文步道,分別是「誠樸精勤」、「黌宇湖光」、「人文化成」、「大塊文章」、「經世濟民」和「利用厚生」,嘗試把中興大學的人文地景與生態環境作一個密切結合,進而建構出屬於興大人的「生命現場」。以下分別就步道名稱、路線與人文景觀作一簡介,並提出結合閱讀書寫計畫的構想與教學設計。
 

【步道一:誠樸精勤—立校精神的典範人物】

A.        路線:「孔學要旨石碑」→臺靜農「文學院碑」→文學院(劉道元)→雲平樓(羅雲平)→藝術中心(貢穀紳)→獸醫學院(李崇道、李成章)→致平廳(林致平)→農環科學大樓(陳清義)→惠蓀堂(湯惠蓀),共九個人文景點。

B.        步道景觀簡介:第一個人文景點是「孔學要旨石碑」,上面刻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四句孔學要旨,由書法名家陳其銓、杜忠誥、汪中和王靜芝四位教授所書,故「孔學要旨石碑」儼然已成為興大校園的人文景觀地標。第二個人文景點是人文大樓前的「文學院碑」,上面刻有臺靜農教授墨寶。臺教授的書法無師自通,八十歲以後始樹立獨特風格,以書家名世。第三至第八個景點,追隨著歷任校長的足跡,每一位校長都盡心盡力的為中興大學付出心力而不求回報,他們的立校精神與貢獻值得我們景仰和學習。最後一個人文景點是惠蓀堂,紀念第二任校長湯惠蓀先生。湯校長於任內不但制訂校歌校訓、向省政府爭取歸還能高林場(後學校感懷校長治風風範而改名惠蓀農場),還增設中國文學系、水土保持學系、機械工程學系、法律研究所、地政研究所等。

 

C.        課程結合:第一個步道主要昭示典範人物的立校精神。前兩個人文景點可以跟課程單元〈始經喪亂〉、課程活動「校園碑文巡禮」作結合。第三至第八個人文景點則可與主題「壯志飛颺」作呼應,讓學生效法本校教育 前賢的過人魄力與無私奉獻之精神。在新主題「人生驛站」中,將設計「尋訪湯校長惠蓀」活動,請同學針對湯校長的人生重要階段,對比出古今中外具有相似奉獻的名人,然後完成「惠蓀驛站手冊」一本。
 

【步道二:黌宇湖光—中興湖的故事】

A.        路線:以中興湖為中心的巡禮,第一站「黑森林」→第二站中興湖碑(羅雲平)→第三站繞中興湖一周→第四站由圖書館東側經籃球場、排球場進入旱溪,共四個景點。

B.        步道景觀簡介:進入中興大學往人文社會學院所在的綜合教學大樓、社管大樓方向步行,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右手邊一片蓊鬱茂密樹海,此即由羅雲平校長植栽的針葉林區,也是此人文步道的第一站「黑森林」。羅雲平 於 1972 年 8 月接任中興大學校長,在任九年,本校校界於此時期成型,羅校長因而被稱為「中興藍圖 的擘畫者」。有學生將黑森林與學校校區後方的「旱溪」合稱為維也納森林和藍色多瑙河,顯向德意志 音樂家貝多芬致敬,濃郁恬淡的歐風情懷和文藝復興氛圍瀰漫在這些地景之中。再往學校中心移動,即羅雲平校長所開鑿、也是目前中興大學最顯目的地標「中興湖」。中興湖以秋海棠葉形狀開鑿,由南往北、至東而西,包括其旁代表台灣與海南的小水池,即是中華民國固有(舊有之疆域。中央小島則利用鵝卵石堆砌,稱曰蘭州島,上有白鷺、夜鷺棲息,湖畔遍植花木。從中興湖之形可追溯、思辨大時代下的國族想像與文化認同,而這足以作為中興大學的重要人文教育之素材。 除此之外,中興湖於民國 92、101 年兩次清淤,此次清淤在湖底撈起110 公分的大頭鰱以及 4、50 公分的鱷龜,全國新聞皆有報導,足見湖區養分充足、生態鏈完整之外,更已是校內外人士關注的重要地景。最末一站經過圖書館、穿越籃球場、排球場,來到大里溪的支流旱溪一段。近年來旱溪因改道而廢棄,市府正規劃「大康橋」予以改造,今昔對照,由今思後,空間不僅是地理的、更是歷史的,且由人構築而成。我們不僅僅身處其中,更共構了空間。

C.        課程結合:本步道配合「我的辯證」、「生命空間」兩單元,完成了自我的認知與辯證之後,期待同學從身處的環境,往前踏進一步,瞭解自身所存有的空間,更體認到自己即空間的一個部份。
 

【步道三:人文化成—文學院的藝文身影】

A.        路線:「文哲之道」:臺靜農「文學院」碑→「弘道樓」→「綜合教學大樓」→羅雲平「南園」刻石→「黑森林」(參考:日本京都、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之道」)

B.        步道景觀簡介:「文哲之道」由臺靜農「文學院」碑,進入「弘道樓」,結合「南園」與「黑森林」,做為全校師生的沉思空間,有助於學養與人格之沉潛、涵化。文學院以「弘道樓」(1969 年落成)為生命空間;1994 年搬遷至「綜合教學大樓」,目前正改建新「弘道樓」。其中之碩學鴻儒如徐復觀、李滌生、孔德成、李炳南、弓英德、王夢鷗、王禮卿、沈謙、羅宗濤、龍宇純、周法高、胡楚生、黃永武、黃寬重、周純一等知名學者,建立了彬彬學風。孟瑤與齊邦媛為兼擅學術與創作的女作家、琦君與楊念慈曾任新文藝課程,皆為重要作家。李敏勇為歷史系系友,簡政珍、向陽與瓦歷斯.諾幹則為師長,俱為當代重要詩人。宋澤萊為台文所所友,為重要小說家。劉克襄與吳明益兩位曾任駐校作家與研究員,俱為重要的自然書寫作家。可見文學院做為校內「人文化成」空間的內涵。「南園」刻石為羅雲平校長所立。1978年設立的「南園」,部分原址已成為「綜合教學大樓」,林木扶疏,亦有松鼠跳躍其間。「黑森林」則是羅雲平校長(文學院第七任院長)鍾愛之地,此地為針葉林標本區,亦有檜木、南洋杉等,以及黑冠麻鷺、紅鳩、介殼蟲等,生態豐富。

C.        課程結合:第一單元「我的辯證」,選讀臺靜農〈始經喪亂〉、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第二單元「生命空間」選讀劉克襄〈隨鳥走天涯〉。亦可配合第一單元「我的辯證」、第二單元「生命空間」、第三單元「人間情緣」、第五單元「壯志飛颺」、第六單元「人生驛站」,設計延伸閱讀書目。
 

【步道四:大塊文章—藝術中心的藝海蒐奇】

A.        路線:惠蓀堂公共藝術與墨寶(中流砥柱中興傳奇、石像群、書法墨寶)→行政大樓長卷(中興玄覽圖)→母子情深(中興湖母子親情雕像)→農環大樓(農家樂雕塑)→防檢大樓(《動物植物很快活》公共藝術)→藝術中心大觀園

B.        步道景觀簡介:錯落於建築與步道間的文藝作品,因創作者的熱情渲染,故能妝點空間而為有情世界。從中興校門口走進,惠蓀堂前有持卷沉思的學者石像;也有法相莊嚴的菩薩石像,堂內知名校友書法家任容清等撰寫的「誠、樸、精、勤」校訓,訴說此一古老學城的共同精神。惠蓀舞台兩側有杜忠誥書《湯惠蓀校長嵌名聯》刻於10公尺長之檜木,隱含對學子的殷切期望。出堂外,則有藝術家涂維政《中流砥柱—中興傳奇》仿古文明遺跡作品。接著第二站是行政大樓一樓,許文融以中興五景妙筆點染的長卷《中興玄覽》。再行經中興湖畔,有母子同樂雕像群,讓人感受親子天倫之樂與溫馨。接著步入農環科學大樓二樓的《農家樂》雕塑,傳神的傳達農家「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與豐收之樂。還有防檢大樓《動物植物很快活》公共藝術裝置,是充滿童心的藝術家洪易作品。步道路線最後一站,是興大藝術中心。藝術中心廣收各方名家名作,至今有千餘件作品收藏,含括書法、水墨、油畫、水彩與 工藝雕塑,實為藝術之大觀園。

C.        課程結合:藝術與文學一樣,是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一種表現,教師可以在閱讀與寫作的課程中,帶著同學走一趟藝海蒐奇步道,感受文學藝術在生活中展現的創意精神與美感熏陶。其次,配合不同的課程,與藝術作品或藝術家生平作結合,如在「我的辯証」中可以從創作家以創作為自我表白,討論作品的意義;「生命空間」單元,可以從公共藝術作品的妝點作用,和同學們討論物我之間的互動、對話與交流。
 

【步道五:經世濟民—社會科學的群賢列傳】

A.        路線:中興大學管理學院→公共藝術雕塑「航向幸福」→中興大學小禮堂

 

B.        步道景觀簡介:經世濟民乃學問之社會落實,澤人而福世,使群眾得以生生,而在現代學術學科分屬上,則主要歸以社會管理學院。經世濟民的人文步道在設計精神上,即在引領同學認識中興大學社會管理學院卓越人 士在此之學養行蹤,以及其經世濟民的懷抱養成。中興大學管理學院前身為社會科學暨管理學院,原有臺北校區學院分部後來併入臺北大學,因此本步道介紹主要以中興大學為主。又由於中興大學管理學院之卓越人士眾多,有高希鈞、鄭豐喜、江丙坤等。故在講授引導上,將以《天下》與《遠見》雜誌社長高希鈞之中興大學求學回顧文章〈眷村,農村,世界村──台中農學院的四年豐收〉一文,作為主軸貫串、延伸。 在步道路線上,首先帶領同學認識現在中興大學之管理學院,除簡單介紹其系所分部外,主要將帶學 生去認識大樓拱抱之公共藝術雕塑「航向幸福」檢視雕塑中同於舟石上之一家長幼,思考所謂「幸福」 的意義,以及內在由「家」而「公眾社會」之幸福感如何營造的問題,從中凸顯社會科學的重要性。下一階段則引領學生走向行政大樓,思考大學作為小型社會其內在所涉及種種實務上的管理調配。最後將學生帶往學校小禮堂,該建築依當年小禮堂重建。在此老師將以此為視點核心,帶領同學依高希鈞〈眷村,農村,世界村──台中農學院的四年豐收〉文中所述之椰林大道行去,檢視其所追述講授國文的徐復觀、英文的陳越梅、經濟學的劉道元、農業經濟的李慶、農業政策的張研田、農業合作的 尹樹生、農業運銷的廖士毅等群賢,曾於其間漫漶之行止。
 

【步道六:利用厚生—自然科學的菁英傳奇】

A.        路線:「獸魂碑」→農資學院→理學院大樓→理工大樓森林館(古典詩詞燈箱)

B.        步道景觀簡介:將自身所學於社會應用與發揮,以開展利用、厚生的入世作為,正是農經、理工與生命科學學院在社會上的積極貢獻及意義,亦為教育的宗旨與精神。藉由步履前人足跡,以期學生能理解在學習科技應用下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意涵,思考一己在學習歷程與人生中當有的態度與目的:首站為獸醫學院「獸魂碑」(石碑)。此碑的設立,在於紀念為教學與實驗需要而犠牲生命的動物,由此惕勵師生當對所有的生命予以珍惜和尊重。次站為農資學院。農業提供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飲食需求,自古便是維繫社會安定的重要基石。為使農業永續和穩定發展,在這學院的場域中已有師生在此領域有重大發現與成就。接著至理學院大樓。理科為文明科技發展的基礎,於此環境中養成和造就了許多具有專長的人才,皆已成為現今科學續以推進的助力。最後佇點在理工大樓森林館的古典詩詞看板(燈箱)。在這個空間中,已教育出對人們生活有著顯著改善成績的人才,也特意保留能夠涵養品格的詩詞一隅,提醒著致力於科技研究和訓練的師生,自己對社會的價值和責任。

C.        課程結合:主要連結課程中立志(壯志飛颺)、貢獻(社會關懷)和理解生命(人生驛站)三個單元。除了實地走過步道外,再用習作請同學去對照、思索與書寫能在不同領域中能夠成就典範的原因與特質,並回饋於重新檢視自己的身份、需要的才能,達成自己的壯遊者計劃;對百工的觀察與自我工作的經驗,尋找自己最能發揮所長的領域;最後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於文學中抒發情感。就此,適能引導同學能夠正面思考自己和社會間的關係,明白一己在社會中的意義及價值,啟發對生命的觀感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