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一:誠樸精勤—立校精神的典範人物】
A. 路線:「孔學要旨石碑」→臺靜農「文學院碑」→文學院(劉道元)→雲平樓(羅雲平)→藝術中心(貢穀紳)→獸醫學院(李崇道、李成章)→致平廳(林致平)→農環科學大樓(陳清義)→惠蓀堂(湯惠蓀),共九個人文景點。
B. 步道景觀簡介:第一個人文景點是「孔學要旨石碑」,上面刻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四句孔學要旨,由書法名家陳其銓、杜忠誥、汪中和王靜芝四位教授所書,故「孔學要旨石碑」儼然已成為興大校園的人文景觀地標。第二個人文景點是人文大樓前的「文學院碑」,上面刻有臺靜農教授墨寶。臺教授的書法無師自通,八十歲以後始樹立獨特風格,以書家名世。第三至第八個景點,追隨著歷任校長的足跡,每一位校長都盡心盡力的為中興大學付出心力而不求回報,他們的立校精神與貢獻值得我們景仰和學習。最後一個人文景點是惠蓀堂,紀念第二任校長湯惠蓀先生。湯校長於任內不但制訂校歌校訓、向省政府爭取歸還能高林場(後學校感懷校長治風風範而改名惠蓀農場),還增設中國文學系、水土保持學系、機械工程學系、法律研究所、地政研究所等。
C. 課程結合:第一個步道主要昭示典範人物的立校精神。前兩個人文景點可以跟課程單元〈始經喪亂〉、課程活動「校園碑文巡禮」作結合。第三至第八個人文景點則可與主題「壯志飛颺」作呼應,讓學生效法本校教育 前賢的過人魄力與無私奉獻之精神。在新主題「人生驛站」中,將設計「尋訪湯校長惠蓀」活動,請同學針對湯校長的人生重要階段,對比出古今中外具有相似奉獻的名人,然後完成「惠蓀驛站手冊」一本。
1.開天闢地-興大首任校長阿部文夫
(註1)阿部文夫,中興大學收藏。
(民國8年~民國11年)
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
阿部文夫,原任教日本千葉縣立園藝學校(今千葉大學),專攻作物品種改良,並於大正四年(1915年)與多位學者成立「日本育種學會」。大正八年(1919),臺灣總督府為開發臺灣農林資源、培育農林人才,創辦農林專門學校(今國立中興大學),任命阿部文夫擔任校長。
學校成立之初,阿部文夫認為農林教育應理論與實習並進,遂請臺灣總督府將所保管山林移撥學校設立演習林。1920年3月16日臺灣總督府核准撥給臺中廳棟上堡嬙庄及東勢角山林,作為演習林(即今之東勢林場);復於同年6月2日再核撥臺南廳大目降里礁坑仔庄及廣儲東里庄山林,面積340甲多,作為演習林(即今之新化林場)。(註3)
阿部文夫派令,中興大學收藏。
註1:轉載:陳世雄、田月玲召集:《興湖紀事:檔案中的校園變遷》 http://archive.nchu.edu.tw/joomla/ebooks/archive/archive.html
註2 :《興湖紀事》:http://archive.nchu.edu.tw/joomla/index.php?view=article&id=6
註3:《興大實錄:國立中興大學九十年校史-國立中興大學》
註4:網路新聞:「祖靈之邦」http://www.abohom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524:2011-05-26-03-02-12&catid=63:2008-10-22-21-57-56&Itemid=56
(原刊登於2011╱05╱26╱台灣立報╱第06版╱族群╱呂淑姮)
(撰文者:水土保持學系 郭冠宏 獸醫系 蔡健弘 資訊科學與工程學系 王映傑 材料與工程學系 吳輔文 化學系 李澔謙
水土保持學系 林嘉政 森林系 吳翊銘 材料與工程學系 馬佳伶)
2.清耿治忠,治校有成──湯惠蓀
惠蓀堂外觀(人物:湯惠蓀。時間:1961。地點:惠蓀堂。)姚楷澄攝,2014年5月9日,中興大學惠蓀堂。
每一次從中興大學校門口進入學校,旁邊一座莊偉的建築物總是讓人忍不住望過去,彷彿是學校的象徵,莊重偉大。建築物上面則標著閃閃發亮的三個字──惠蓀堂。惠蓀堂是為了紀念湯惠蓀先生為中興大學所作的貢獻,而立名於大禮堂。湯惠蓀先生曾任職國立中興大學第七任校長,為人清廉耿介,治事忠勤,為中興大學所做的貢獻更是多不勝數。在擴充系所與增設附屬單位方面,理工學院大樓、木工實驗室、植化館、植病館、昆蟲館、森林館、水土保持館、教職員宿舍、學人宿舍及女生宿舍等,分佈於學校內各個角落,都拜湯校長所賜,才讓我們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更多的選擇與機會學習。中興大學能有今日之規模,實因湯校長對學校之付出與教育事業之遠見所致;意即中興大學的現代化,湯校長為重要之推手。謝謝您,湯校長。
(撰稿:動科系陳雋南)
3.教育界中的「建築師」──羅雲平校長
雲平樓
(朱柔嘉攝,2014年5月9日,中興大學)
畢業多年,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對整個大環境的變遷與社會風氣的式微,常常埋首於公案中,為論文研究苦思,熱忱日漸磨損,精神力的休止符譜出一曲停滯的不安焦慮,趁著綿綿陰雨暫止,想暫時放空腦袋,漫步校園,而那片灰暗的天,是我心情的顏色。於草地歇息時,看見這一棟坐落在校園一隅、不太起眼的矮房,因太久沒有經過這裡,見到後竟有些驚喜,定睛一看,雲平樓三個字整齊排列,突然間,在已被高大榕樹遮蔽的背後、在那積累著灰塵的回憶走廊,羅雲平三個字又重新透出微光……。
於高粱、花椒中經長時間浸泡、發酵,酸白菜溫潤回甘,片片厚實的豬肉,顯現東北的豪爽大器,白煙縷縷,清香四溢,一年一度的餐宴,羅雲平夫婦在廚房中忙進忙出,為的就是這期待已久日子的到來,眾多學生與工作夥伴齊聚一堂,有的人和羅雲平校長共同打拚,有更多的人在不同領域中青出於藍。用餐時,大家神采飛揚地分享著生活大小事,羅雲平老師更常常迸發出爽朗宏亮的笑聲,而師母在一旁和藹微笑,雙雙瞇起的眼眸流洩著最真誠的喜樂。還記得每一年羅雲平老師總會許下他那一年想要完成的建設與目標,長久觀察下來,發現在在皆為了教育扎根,「我要為學校建一個規模最大的圖書館」、「我要建一個湖,期盼學生有一個可以思考的寧靜園地,並且胸懷中國、放眼世界」、「我要幫助、延攬更多人才,給予他們發揮長才的位置,為打造出更好的教育品質。」……,永遠不忘他胸有成竹、眼中閃爍著果決的魄力,他彷彿是教育界的建築師,設想著美好實際的藍圖,並且為教育鋪路,用智慧的方法打造,一步步地完成每一個理想。
遙想羅雲平先生的丰采,與其拿手好菜酸菜白肉鍋的美好滋味,我笑了,千斤重的壓力苦悶似乎也已釋然,實踐人生的理想果然酸中有甘、擁有複雜多層次的風味。此時天色也已暗了,我起身,昂首緩行,感覺自己找回了初衷,心中突然好想吃正宗東北的酸菜白肉鍋啊!
(撰稿:外文一 朱柔嘉)
4.引領中興的執行長──劉道元校長
合影 資料來源:中興大學圖書館
一、
劉道元,名清泗,字道元,山東曹縣人,民前十年農曆三月十四日生。劉校長出身世家,幼以聰明穎過人,深為父母鍾愛,許為大器。
民國十五年,劉校長畢業於山東省立第六中學,旋考入國立北京大學經濟學系,以成績優異,深獲胡適、陶希聖、何思源等教授器重。大二時,為響應國民革命軍北伐,曾休學返鄉從事革命工作。復學後,埋首研究,先後撰寫《兩宋田賦制度》、《中國中古時期田賦制度》兩書,為陶希聖收入其主編之《中國社會史叢書》,由上海新生命書局出版。畢業後,先任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科員兼秘書,因表現卓越,積功遞升至教育廳長、政務廳長、民政廳長、秘書長,為立任省主席韓復榘、沈鴻烈、牟中行、何思源、王耀武所倚重,服務長達十五年。教育廳長任內,正值抗戰最艱困時期,山東省大部分淪陷,為搶救淪陷區青年學生送至後方或安全地帶繼續學業,劉校長冒險患難,備嘗艱苦;嘉惠學子,不計其數,至今猶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來臺後初任行政院設計委員會駐會委員,又應臺灣省立農學院之聘擔任農經系教授。 省立農學院升格為省立中興大學後,曾兼任訓導長一年,在湯惠蓀校長任內又兼任教務長。民國五十五年(1966)十一月湯惠蓀校長因公殉職,奉命代理校長。民國六十年(1971)中興大學改制為國立大學,續任校長。
曾經前後編纂過湯惠蓀校長與羅雲平校長的紀念專輯,夾在兩任偉大校長中間的劉道元校長,始終是念茲在茲閃亮的一個名子,三位前後繼替的領航人,如果我們說湯校長是夢想家,羅校長是規劃師,則劉校長應是執行長,全力以赴地貫徹湯校長的遺願,並為後繼的羅校長承前啓後。
劉校長在校歷兼多職,對校務有足夠的了解,故其擔任校長,主持校務,可為駕輕就熟。在任五年半期間,宵旰憂勤,全力以赴。
二、在動中求革新,在變中求發展
劉校長為人實事求是,調「在動中求革新,在變中求發展」,以「對內加強研究發展,對外提高學術地位」為治校方針。其重大建樹首在賡續湯校長宿願,擴增校地十九公頃。次為擴增系所,五十七年九月奉准設立外文、歷史二系以及台中夜間部;翌年八月除增設植物病理學研究所之外,猶成立文學院,為本校增添人文氣息而開啟新頁,尤具意義。五十九年八月,又增設土壤學研究所。
三、一生榮辱與共,鞠躬盡瘁
另在擴建校舍、充實設備方面,劉校長任內完成惠蓀堂 ( 舊 )、四樓學生宿舍、三樓辦公大樓、圖書館及土壤管擴建、食品加工廠及冷凍庫、食科館一、二期工程、機械系實習工廠、綜合研究教室、農經管一、二期、福利餐廳、農學院大樓及教職員眷舍等工程。台北校區因面積狹小,擴建不易,僅於五十六年興建惠蓀北樓,次年興建教職員宿舍兩棟,五十九年擴建圖書館並興建學生宿舍樂群大樓及教職員宿舍兩棟。此外,又呈准省政府增加本校職員編制名額七十五人;並促成本校由省立改制為國立。總之,劉校長在經費拮据下,仍增加不少硬體設備,為興大之發展奠定初基。劉校長生前常言:「一生榮辱與共,鞠躬盡瘁,只有山東省政府與中興大學兩機構,前者服務十五年,後者二十年。」可謂信而有徵之人生寫照。
劉校長任職興大校長期間,尚有兩事足資稱述:一為主持五十七年大專聯考,因籌劃週密零缺點,獲教育部明令嘉獎,尚無此先例。二為奉教育部令,主持私立中國醫藥學院整理委員會,績效卓著,教部與院方同深感佩。
劉校長退休後,應聘為國民大會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兼台中區主任,直至該會被撤銷,歷時十七年。又劉校長先後曾發表與出版之專著計有十二種,其中八種為國科會補助之研究報告;學術論文百餘篇,刊於國內著名期刊。劉校長退休後,仍勤於讀書寫作,寫作的範圍很廣,不像在省立農學院時代,幾手全是新資本主義的美國經濟,很少討論到國內經濟。退休後,一則因新資本主義的文章發表已多;二則以美國經濟為範例,指引國內經濟發展,所應遵循的理論和應採取的方法;三則國內經濟成長關係民生國計,應予以特別關注,是以所寫論文,國內經濟佔的成數就多了。其回憶錄《九十自述》由張玉法院士編輯完成;平日生活嚴謹有序,起居定時,飲食有節,早晚蒔花、打掃,數十年如一日。
劉校長退休後旅遊次數頻繁,國內旅遊每年都是六七次或八九次。民國六十五年考察旅遊日韓各一週。民國七十六年第三次赴美旅行。
四、九十誕辰,作《九十不老歌》一首
「上午寫新文,下午理舊稿,花木晚間澆,庭院晨間掃。夜九安,晨五早;三個飽,兩個倒;日記當天了,一天所作事,有如功課表;廿年如一日,九時不覺老。」
劉校長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辭世,享壽九十有六。
五、《人生三樂》
「子女長大成人,皆能自立,一樂也
服公務竭智力,無愧於心,二樂也,
讀願讀之書,寫願寫之文,期有益於社會國家,三樂也。」
民國五十六年,劉道元校長在畢業紀念冊中的題字「學以致用,為用而學」和照片 ( 資料來源:圖書館民國五十六年畢業紀念冊
(撰文者:電機系 李彥興 林民麒 廖品崴 陳盈佐 趙昱婷 潘俊全 呂映霆)
5.台灣獸醫畜產界之父---李崇道博士
「希望大家留學深造後,一起返國並肩奮鬥,做為獸醫畜牧界的子弟兵。」這是李崇道博士、第五任中興大學的校長,曾經在台大獸醫系畢業生當中說過的一段話。我相信這段話對那些為台灣獸醫畜牧界的人才帶來了很深刻的印象。身為一個畜牧獸醫,從不忘為奠定畜牧獸醫的未來而奮鬥。曾經有過對畜牧獸醫不利的困境下,他的投入和堅持成為克服困難的主力,這體現在他對同仁力量的凝聚及未來的開創新局。此外,他從不忘服務人群,也不忘愛國家、愛民族、愛同胞。他就是一個成功者的風範,一個令人景仰的智者,讓人值得學習的榜樣。
在1937 年5月,李崇道奉派為農復會主委繼續在1981年8月出任國立中興大學校長。李崇道在台灣也有幾個重要職位,包括:擔任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一任主任,受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出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等等。我非常欣賞這種生活,意思是說在這麼大的世界裡還有人能把自己的好影響傳給其他人。我不用這整個地球需要我,我只需要當一個為那些需要我的人存在就好。我可以當一個傾聽者而且儘我所能幫助他們,就像是個英明的領導者。這是他給我的感覺。
當我看到這16個刻骨銘心的字,想起了中興大學曾經有這麼一位校長,留下了這麼個筆跡。
五育並重是來自德智體群美這五育.這五育從第一個德來說好了,我覺得這個德是指道德,為什麼我會這麼認為呢?原因是我第一年來到中興大學,這裡有很多學長姐,雖然有些學長比我還小,但他們身上有我還沒學到的東西,以謙卑的態度去請教他們,這樣的不恥下問是我學到的.學會尊重,學會謙卑,學會溝通.第二個智,我覺得是智慧,在大學裡面不像中學時期一樣,學的不是大概,而是精緻,大學講得更細緻,學得更精緻,還有學到老師在社會上的知識.第三個體,體呢,可以說體育或得體,不只是要安排時間適當的運動量還教學自己上課的時候服裝至少得體.第四個群,上了大學講究的是團體,群體,大學的生活不是自己一個人,而是建立自己人際關係和人脈.第五個美,美德,學會保護環境,愛護大自然,珍惜現在擁有的.這五育對我來說真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這四年向學長姐老師學習,學習著不同的東西,讓自己更有價值,讓自己在社會有存在的價值.
至於第二排的文字「道則守中」,我認為我們身邊一定有發生過很多狀況,而我們不知如何該怎麼辦,因此道的的實行就在於守持自我。這裡的"守中"也可以代表心性休養方面以及思想的根源。做人要有正義感、能分辨是非、真誠待人,如此做的話一定會討人喜歡的。凡事都要想一想,你做的事情會不會違背良心,畢竟我們都還是個學生,我們以讀書為主。如果有遇到事情總之往正面的方向想,肯定有路可以走的。然後我認為"典藏浩瀚"以及"歷史源長"是反映到上面的部分,就是說那兩句話很非凡、隱含著很廣大的意義,並且已經傳了好幾代一直到現在,這表示那句話還能夠套用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並可當成人生的基础。這就是李崇道博士留下來給中興大學的紀念,並且要我們牢牢的記住在心裡。
李崇道的紀念 (作者:李崇道 類別:硬筆字)。
第五組攝,2014年5月8日,中興大學圖書館特藏室。
國立中興大學72年畢業紀念冊
第五組攝,2014年5月8日,中興大學圖書館特藏室。
(撰文者:陳念傑 歷史系 廖明坤 資管系 張橫應 電機系 莫藹專 電機系 黃清清 生機系 周冠宇 生機系)
6.藝術種子萌發─貢穀紳
藝術中心(人物:貢穀紳,時間:未知,圖書館七樓)
王苡婷攝,2014年5月6日,圖書館七樓
隱匿的地點,默默綻放,綻放藝術的色彩、文化的氣息。名為「文化矽谷」的藝術中心靜靜匍匐在中興大學的圖書館七樓,默默滋潤著你我的藝術氣息。
民國七十七年,本校校長貢穀紳成立了藝術中心,為了這間以農立校的中興大學增添了文化以及藝術氣息。池田大作:「鼓舞疲憊的心靈,紓解、開放僵硬閉鎖的心,就是藝術、文化。」在這日益繁忙的社會中,貢穀紳在疲憊之餘,眼看著社會快速繁忙的步伐、事物的稍縱即逝,大多人卻忽略了藝術的美感,甚至處處向外尋求「藝術」,卻忘卻了「處處留心皆學問」的道理。藝術,俯拾即是,端看是否有那份安靜的心,放下肩上的重擔,細細品味,細嚐所謂生活的藝術。當時,貢穀紳被藝術深深感動,看見了藝術對於人心的撫慰,文化對於人們生活的鼓舞,才為中興大學種下藝術的種子。
藝術的種子,藉著每個人之手隨處撒種,甚至已默默在各地萌芽。我所在之地「中興大學」,藝術的種子卻早已默默萌發,甚至綻放出璀璨之光芒。讓身處中興的我,一點一滴受著藝術的滋養,散發出閃耀的「中興藝術」。
一步一腳,踏入藝術的長廊,沉浸於藝術的氣息,這是我所在、我所愛─中興大學藝術中心。
(撰稿:行銷系王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