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計畫宗旨:
〈中興大學全校性閱讀書寫課程推動與革新計畫〉計畫宗旨為:
人生並非理所當然。
人生是一個機會,一場歷險; 人生是發展潛能,成為一個「人」的機會; 人生是發現各種自我未知層面的一場歷險。
除非學生本身就想學習,否則無論教了多少,都無法保證他會吸收。有效的教學要讓學生自己願意合作,這樣的意願必須是自動自發的,勉強不來。
Education for Life(J.Donald Walters)
林鶯 譯《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
為了讓學生樂於學習,與教材的範文互動,課堂上有參與感,能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學生經驗為基礎的課程設計,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自己的生活經驗,並建構自己的生命價值觀。由「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的開展,來探索生命的意義。
教師在教學時若能善用情境教學,將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教學中,盡量選擇學生熟悉的經驗當作課程內容,將感動人心的作品與人生課題相呼應,喚起學生學習動機;並由「用故事換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討論,明瞭「生命學分」無法重來,終究要由自己去探索、追尋;建立生命的典範,做足充分的準備,活出精彩的人生。
傳統教學者著重事實,過度執著於記憶事實,會大大抑阻創造性思維,容易落入墨守成規的窠臼。
Education for Life(J.Donald Walters)
林鶯 譯《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p.54
再多理念的灌輸,終究要落實在親身體驗中;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課程並不只是道德化的詮釋,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他們自身的經驗。因此,課程的設計應朝向以學生為本位的思考方式。
1. 以學生為教學中心
以往之大學國文教材編纂,多以時代為先後次序,蒐錄編輯先聖先賢知名篇佳作;或以文體為分類方式,蒐錄編輯議論文、記敘文、抒情文等各種體裁的文章;側重智能之訓練,忽略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將選文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並與人生課題相呼應,喚起學生學習動機;以「用故事換故事」的方式,由學生說出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明瞭「生命學分」無法重來,終究要由自己去探索、追尋;建立生命的典範,做足充分的準備,活出精彩的人生。
2. 以感動人心的文學作品為教材
「情動於中,而後形於言」,有感而發,才能寫出情感真摯的好文章。 執行計劃期間,已由國文教選小組編輯共同授課教材,以人生、人際等相關主題,期能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感動,與自我的生命經驗遙相契合,產生共鳴。採古典與現代的聚焦討論,呈現古今相會,可讓學生關照生命、體會生命的價值。課程分為閱讀與寫作兩方面,可結合本校數位平臺進行互動學習。
古、今文學作品的選讀,乃至於隨之而來的課題討論,則是透過作家所傳述的生命體驗,為學生進行各種主體感覺介面的發微啟蒙,當然,這樣的閱讀與思考的過程,更將有助於現場體驗與寫作活動,使之明白而摯情、豐厚且踏實。
二、計畫目標:
1. 提升閱讀及書寫能力
一般國文教學較偏重語文的學習,缺乏深度閱讀,無法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過大量的閱讀,深入的閱讀,才能累積自己的語文程度,妥善的運用文字,使文章與語句的表達具有邏輯。由於現代學生習慣於片段式、即興式的網路式寫作,較難做長篇的閱讀及嚴謹的書寫論述,導致大學生語文表達能力薄弱;加上網路截取資料方便,也讓學生的組織能力變成「拼湊能力」,缺乏組織結構與邏輯。透過閱讀,學生因為「用故事換故事」的方式,說出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而產生創意的思考,將新的體悟,發而為文。
〈中興大學全校性閱讀書寫課程推動與革新計畫〉選文,以關懷人生為主題,是人類走過不同時空所留下的印記,記錄各種的「生命現場」;當學生將文章與自家的獨特感悟相連結,各人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通過彼此的交流分享、相互激盪,方能對文章有較深入的理解。學生藉由課堂上的同儕討論與對應思考中,必能觸動情感的共鳴,喚起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讓學生能有感而發,發揮創意,將生命經驗與文學相結合,寫出獨創性的文章。
2. 培養生命觀照能力
〈中興大學全校性閱讀書寫課程推動與革新計畫〉的閱讀活動與生命經驗相呼應,讓學生思索人生道路上的課題;畢竟知識是由學生所建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或吸收;同樣的,生命的答案,也得由自己去尋求,由外而內的答案,無法內化成自己的生命經驗。藉由古典與現代的聚焦討論,激起學生的共鳴,運用感受、意會、聯想等方式,書寫自家的獨特感悟,進而內化成自己的生命經驗,進而向他者、社會逐次延伸,培養學生生命觀照的能力。
現代學生普遍缺乏深度閱讀,無法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無法探索自我生存的意義、無法體會物我相處的關係與自然永續經營的道理,欠缺生命觀照的能力;本計畫之目的,採古典與現代的聚焦討論,呈現古今相會,分別從閱讀與寫作著手。
編纂閱讀書寫與「生命現場」相關之跨領域共同教材,以生命教育為課程核心,增進學生關照生命及關懷他人的能力,體會生命的價值,把握當下,規劃未來,勇於面對生命中的課題。
三、人文步道相關活動:
「中興人文步道暨數位人文故事館」一本永遠寫不完的書,為永續經營中的創意規劃。
藉由學生對於校園的認同以及感受前輩學者對學子的期盼,進而昇起向學之心。因此規劃了人文步道以及數位故事館,作為計畫之創意延伸活動。預計分二期進行。第一期:規劃人文步道;第二期:規劃中興數位人文故事館。
擬以「人文地景」為推動方向。在自然地理步道的基礎上,加入人的故事元素,建構具有豐富人文意涵的步道行旅,使生活此間的師生在感受「故事」元素後,進而將此校園空間內化為「我的地方」,對小我與大我的議題進行思考,並共同參與人文空間的故事書寫與創作,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生命體驗與行動中,體認自身的存在意義。
中興數位人文故事館有別一般以實物(如畫作、古籍、器物等)、或實體(貝類、魚類等) 為收藏主體,而是以「人文」概念為核心的電子影音資料庫,並融入使用者主導生成內容的概念,收納學生在課程中的創作、作業與報告,不僅讓學生聆聽故事,也讓學生主動的參與故事、創造故事,在實際的體驗與行動中,體認人文與自我的存在意義;同時可結合於數位故事館內容之中,新增數位內容,館藏內容。希望將興大的人文故事透過計畫的執行,在數位時代,共創生命故事。
四、我們的團隊:
姓名 |
職級 |
林淑貞 |
教授 |
林文彬 |
副教授 |
林仁昱 |
副教授 |
羅秀美 |
副教授 |
蔡妙真 |
副教授 |
黃東陽 |
助理教授 |
解昆樺 |
助理教授 |
祁立峰 |
助理教授 |
周玟觀 |
助理教授 |
丘彥遂 |
助理教授 |
陳建源 |
助理教授 |
陳碩文 |
助理教授 |
蕭振聲 |
助理教授 |
石美玲 |
講師 |
陳昌遠 |
兼任講師 |
蔡金昌 |
兼任講師 |
蘇曼如 |
兼任講師 |
王正良 |
兼任講師 |
林育信 |
兼任講師 |
林聖峰 |
兼任講師 |
張錦瑤 |
兼任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