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二:黌宇湖光—中興湖的故事】
A. 路線:以中興湖為中心的巡禮,第一站「黑森林」→第二站中興湖碑(羅雲平)→第三站繞中興湖一周→第四站由圖書館東側經籃球場、排球場進入旱溪,共四個景點。
B. 步道景觀簡介:進入中興大學往人文社會學院所在的綜合教學大樓、社管大樓方向步行,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右手邊一片蓊鬱茂密樹海,此即由羅雲平校長植栽的針葉林區,也是此人文步道的第一站「黑森林」。羅雲平 於 1972 年 8 月接任中興大學校長,在任九年,本校校界於此時期成型,羅校長因而被稱為「中興藍圖 的擘畫者」。有學生將黑森林與學校校區後方的「旱溪」合稱為維也納森林和藍色多瑙河,顯向德意志音樂家貝多芬致敬,濃郁恬淡的歐風情懷和文藝復興氛圍瀰漫在這些地景之中。再往學校中心移動,即羅雲平校長所開鑿、也是目前中興大學最顯目的地標「中興湖」。中興湖以秋海棠葉形狀開鑿,由南往北、至東而西,包括其旁代表台灣與海南的小水池,即是中華民國固有(舊有)之疆域。中央小島則利用鵝卵石堆砌,稱曰蘭州島,上有白鷺、夜鷺棲息,湖畔遍植花木。從中興湖之形可追溯、思辨大時代下的國族想像與文化認同,而這足以作為中興大學的重要人文教育之素材。 除此之外,中興湖於民國 92、101 年兩次清淤,此次清淤在湖底撈起110 公分的大頭鰱以及 4、50 公分的鱷龜,全國新聞皆有報導,足見湖區養分充足、生態鏈完整之外,更已是校內外人士關注的重要地景。最末一站經過圖書館、穿越籃球場、排球場,來到大里溪的支流旱溪一段。近年來旱溪因改道而廢棄,市府正規劃「大康橋」予以改造,今昔對照,由今思後,空間不僅是地理的、更是歷史的,且由人構築而成。我們不僅僅身處其中,更共構了空間。
C. 課程結合:本步道配合「我的辯證」、「生命空間」兩單元,完成了自我的認知與辯證之後,期待同學從身處的環境,往前踏進一步,瞭解自身所存有的空間,更體認到自己即空間的一個部份。
大學國文修課學生習作篇目:
1.中興教育理念的奠基者──羅雲平
民國66年開挖的中興湖,現在已成為中興大學最優美、最著名的校園風景
(時間:2014 地點:中興湖王聖涵於2014年4月21日拍攝)
甫踏進中興,最吸引人目光的就是位於校園中央,佔地廣大的中興湖。湖畔邊茵茵鮮嫩的綠草,種類豐富的鳥群,不僅是學生在課業之餘散心紓解壓力的去處,更是附近居民打發閒暇時光的熱門選擇。
決定建造這樣一座美麗湖泊的重要推手,正是第二任校長羅雲平先生。羅校長曾說過:「大學要有個湖,湖畔要有小徑,讓學生在此漫步,思考人生。」
民國66年,在校長的帶領之下,全校學生共襄盛舉,開始了挖掘中興湖的工程。由高處俯瞰,方能發現湖畔輪廓是一張地圖,中國大陸和臺灣都含括在內,十足展現了立足臺灣,放眼國際天下的開闊胸襟。
而提到羅雲平校長,除去建立中興湖的重大工程之外,他同時也是為中興大學教育理念奠定基礎的重要基石。校長雖出身工學背景,卻也同樣重視其他領域的科系,尊重各學門在知識系統中的獨立性,並深刻體認大學身為學術殿堂,肩負著培育人才的強烈使命,因此提供莘莘學子多元的學習資源,替日後走向綜合型大學打穩最基礎的地基。
高美濕地
(羅鴻展攝,2014.2.22,台中)
每當漫步在中興湖畔,迎面而來的徐徐微風,以及閃爍著粼粼波光的水面總讓人心神蕩漾,在身心放鬆之餘,我也逐漸對羅校長所言希望學生能在此思考人生的緣由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被如此明媚的風景環繞,正是適合拋開所有繁雜思緒,好好沉澱心靈思考自我人生意義的恰好時機!
(撰稿:外文系王聖涵)
2.雕塑回憶的深刻──楊英風
湯故校長惠蓀銅雕(楊英風作。時間:1978年。地點:中興大學藝術中心。)
林宴如攝,2014年5月2日,中興大學藝術中心。
1978年,湯故校長逝世22周年,楊英風透過雕塑湯故校長的頭像,讓我們得以緬懷、紀念這位推動中興大學現代化、奠下中興大學穩健基礎的校長。
楊英風說:「如果一個人欣賞景觀或雕塑,只注意到外在(形下)的一面,事實上他只看到『景』而已,這樣還不夠,還不合乎中國的智慧。他必須再進一步地把握內在於形象的精神面形上,用他的內心與此精神相溝通,如此才是『觀』。所以簡單來說:『景』是外景,是形下的;『觀』是內觀,是形上的。」
那天,我乘著電梯來到了藝術中心,詢問負責人後,得以觀看此座銅雕。對湯故校長的姓名不陌生,卻對他一點不熟悉。看著銅雕,嚴謹的氣氛倏然蔓延開來,感受到一股「堅毅」的力量。外表是否神似?我無法驗證,也不需要了,我已體會到銅雕所訴說的意義。
「惠風樂育,登上頂尖」,湯故校長的精神,在今日,我得以領悟。踏出電梯,湯故校長的精神,那樣的「深刻」,還印在我的腦中。或許,「大學」應該更有意義地走下去。
對於未來,我的目標不曾改變,而是多了一股推力,使我更確信自己前進的方向。
(撰稿:環工系 林宴如)
3.走過.紀錄.候鳥──作家劉克襄
高美濕地
(羅鴻展攝,2014.2.22,台中)
又是一個候鳥南飛的季節,北風強勁的掃過遼闊的海面,掀起水面整齊劃一的漣漪,我心中彷彿也投下了激起水花的小石,是如此類似的場景吧。
劉克襄也是曾在這樣的寒風中佇立吧,也曾這樣望著冬陽的餘暉吧,為了瞥見候鳥的廬山真面目,儘管風夾雜的是海的鹹氣與縹緲的荒蕪,這點困難的是無法阻止他的熱誠的。
1980年代,他縱身一躍,一頭栽入自然保育的世界之中。保育與環保的議題雖然在近年來才逐漸受到重視,但他卻早有保護自然生態的想法。他就這麼一輩子投身其中,致力於推動保育山林水鳥的活動。從他孤身一人,漸漸地,大家開始發現,原來永續經營是如此重要且不容忽視。
早在〈隨鳥走天涯〉一文中,我們就可以看見劉克襄愛鳥的癡與狂,那種即使在冷冽的風等待,也不惜要爭取的驚鴻一瞥,以及看到鳥群棲地受到破壞的那分不捨與感慨。讓我們也一起,為了保育,成為下一位劉克襄吧!
風還是著麼呼嘯的吹著,在每個日落之前。
(撰稿:土木一羅鴻展)
4.以書法提升涵養──陳欽忠
孔學要旨石碑(人物:陳欽忠。時間:未知。地點:中興大學校園。)
高茜瑩攝,2014年4月15日,中興大學校園。
參訪國立中興大學的校園,是否發現校內的書法題字有一定的相似度?其實,校內的書法題字大多由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的陳欽忠教授一手包辦。陳欽忠教授是台灣第一位以書法作為學術研究,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深受書法界的敬重。
一日,陳欽忠教授至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演講,他說:「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徵,探索書法的美,應當對當今人文精神式微的社會,有一定的作用。」為了推廣書法教育,陳教授表示政府可將書法列入課程中,進而讓學生的人文涵養提升及增加氣質修養。
另外,陳欽忠教授也曾說:「考試,考不出學生的人文涵養,學會如何欣賞、鑑賞美的事物,學生才不會死讀書。」台灣學生從國中開始為了升學就只會死讀書,進而喪失了思考的能力而沒有自己的想法,在課業之餘不妨可以多參加一些藝文活動,不僅可放鬆心情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涵養。
(撰稿:財金系高茜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