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 ,林淑貞,2023.06,〈牧歌詩中的歷史敘事:以感懷詩、杜秋娘詩、郡齋獨酌、張好好詩諸詩為論〉,《靜宜中文學報》,頁1-30。 |
2023 | ,林淑貞,2023.09,〈耽美於音樂、美食與山水之間〉,《國文天地》39:4,頁7-12。 |
2022 | ,林淑貞,2022年,〈在地書寫,是臍帶相連的存在方式:《南投縣文學發展史》編纂歷程與理念構想〉《在地》第四期,頁28-34。 |
2022 | ,林淑貞,2022.04,〈生命的遇合像一條河流--與李瑞騰老師的師生情緣〉,《國文天地》37:11,頁84-87。 |
2022 | ,林淑貞,2022.05,〈生命中的遇合--徐磊瑄《人生若只如初見》序〉,《國文天地》37:12,頁103-106。 |
2022 | ,林淑貞,2022.11,〈淵默靜深的伏流--與莊雅州老師的師生情緣〉,《國文天地》38:6,頁4-8。 |
2022 | ,林淑貞,2022.12,〈薪火相傳--興大附農〈蘭亭集序〉觀課隅記〉,《國文天地》38:7,頁115-119。 |
2022 | ,林淑貞,2023.02,〈月落烏啼霜滿天--緬懷張定成、黃慶萱老師〉,《國文天地》38:9,頁4-7。 |
2021 | ,林淑貞,2021.01,〈《傀儡花》與屏東學〉,《國文天地》36:8,頁11-15。 |
2021 | ,林淑貞,2021.02,〈詩學的焦慮〉,《國文天地》36:9,頁9-14。 |
2021 | ,林淑貞,2021.03,〈唱我們的歌--「詞選課程」現代歌詞創作展演〉,《國文天地》36:10,頁10-14。 |
2021 | ,林淑貞,2021.06,〈一波才動萬波隨:108課綱新精神與因應之道〉,《文訊》,頁58-62。 |
2021 | ,林淑貞,2021.07,〈當代遇見東坡--〈東坡詞〉課程的展演〉,《國文天地》37:2,頁99-104。 |
2021 | ,林淑貞,2021.11,〈文本風景的演繹與開發--《理想的讀本》第二冊引介〉,《國文天地》37:6,頁18-22。 |
2021 | ,林淑貞,2021.12,〈花月正春風--李煜〈望江南〉夢境與實境之對勘〉,《國文天地》37:7,頁87-93。 |
2020 | ,林淑貞,2020.03,〈《搜玉小集》編選蠡測與述評〉,《嘉大中文學報》第十三期,頁151-167。 |
2018 | ,林淑貞,2018.03,〈織女形象的顛覆與悖異──唐小說〈郭翰〉對神話傳說之沿承與新創〉,《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三十五期,《陳葆文紀念專輯》,頁37-70。 |
2018 | ,林淑貞,2018.06,〈「選詩定篇」與「論述存說」:沈德潛建構詩學史觀隻軌並進之策略及其意義〉,《漢學研究集刊》26期,97-134。 |
2018 | ,林淑貞,2018.09,〈鏡像下的存在感受:帝國與民國更迭下的詩話書寫類型〉,《東亞漢學研究》第八期,頁110-122。 |
2018 | ,林淑貞,2018.12,〈譜系與圖像的建構:民國詩話對《四庫全書提要.詩文評類一》詩論範式的發衍與宣闡〉,《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六輯,頁35-65。科技部計畫案部份成果 |
2017 | ,林淑貞,2017.04,〈聚焦與縮影:黃春明〈死去活來〉所示現的隱喻意涵〉,《東亞漢學》第七號,頁289-302。ISSN2185-999X |
2017 | ,林淑貞,2017.07,〈台灣常州學派研究述要〉,《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十九期,頁17-22。ISSN2414-7443 |
2017 | ,林淑貞,2017.11,〈台灣詩經禮制研究成果綜述〉,《東海大學圖書館刊》。 |
2017 | ,林淑貞,2017.12,〈匡諫之義與時勢衍異:黃節《詩學》對《文心雕龍》〈明詩〉之發用〉,《詩文學刊》第37卷第 5期,頁 1 -9。 |
2017 | ,林淑貞,2017.12,〈民國詩話研究的重要性與意義〉,《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第二期,頁 2 3-29。ISSN2520-7717。 |
2017 | ,林淑貞,2017.12,〈世變中的賡續與新創: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在詩話史中的定位與文化意義…兼論「精神性/物質性」的對應態度〉,《國學》第五集,頁350-366,四省社會科學院、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主編。ISBN978-7-5531-0913-8。 |
2016 | ,林淑貞,2016.03,〈伝記的情景の表現:夏敬観による詩歌の評注と彼の人生の境遇との相互的演繹〉輯入《東亞傳統之繼承與交流》,山口大學東亞研究科編著,頁167-188。 |
2016 | ,林淑貞,2016.04,〈凝視歷史分界點選擇:吳宓對傳統詩學擇取與承繼之意義〉,《東亞漢學研究》第6號,頁189-201。 |
2016 | ,林淑貞,2016.05,〈黃節「論詩存史」與「注詩寫志」的書寫策略與意義〉,《國學集刊》第三集,頁82-104。科技部:100-2410-H-005-028。 |
2015 | ,林淑貞,2015,〈敘事的效度與詮釋的意義──台灣泰雅族造人神話的類型與結構〉,《長安學術》第七輯,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北京:商務印書館。 |
2015 | ,林淑貞,2015.05,〈唐傳奇「空間結構」之構寫技法與義蘊〉,《東亞漢學研究》第五號,頁106-120。 |
2015 | ,林淑貞,2015.05,〈張夢機歌詩中的生命書寫〉,《張夢機教授紀念學術研討會特輯》,《國文天地》,30卷第十二期,總360期,頁102-105。 |
2015 | ,林淑貞,2015.09,〈穿越死生之域:從「疾病書寫」看六朝志怪中的療疾思想〉。上海:《東方哲學》,頁41-70。 |
2015 | ,林淑貞,2015.11,〈林慶彰先生榮退紀念研討會論文述要〉,《林慶彰教授榮退特輯》,台北:國文天地,31卷第六期, 總366期,頁76-79。 |
2013 | ,林淑貞,2013.09,〈尋找記憶:白先勇《台北人〉「不在場」之敘事策略〉,《東亞漢學研究》第三號,頁330-340。 |
2013 | ,林淑貞,2013.12,〈超越宗教與神話的閾限:《竇娥冤〉敘述結構及人物性格的衝突與訴願〉,《宗教哲學》第65-66期。 |
2011 | ,林淑貞,2011.03,〈〈詩概〉論風格之表述方法、對象與審美觀照〉,日本:《東亞歷史與文化》第十五輯,頁149-170 |
2010 | ,林淑貞,2000,〈唐傳奇「夢境結構」形式美感與義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4期,頁71-88。 |
2010 | ,林淑貞,2000,〈抉擇的智慧──讀重耳出亡始末有感〉,《國文天地》,16:5:185,頁77-80。 |
2010 | ,林淑貞,2010.06,〈窮究天人之際:六朝志怪「災異書寫」示現的人文心靈〉,《漢學研究集刊》第10期,頁1-54。 |
2010 | ,林淑貞,2010.06,〈王梵志寓言詩表述策略與義蘊抉微〉,《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二十期,頁1─31。 |
2010 | ,林淑貞,2010.12,〈吳闓生《詩義會通》對《詩經》學之演繹、收攝與發皇〉,《儒學研究論叢》第三輯,頁143-168。 |
2009 | ,林淑貞,2009.10,〈飲食.記憶與身份變換:論白先勇〈花橋榮記〉所豁顯的悲劇意識〉,《嘉大中文學報》第2期,頁217-234。 |
2009 | ,林淑貞,2009.10,〈長生不死的飲饌圖像:六朝志怪異食書寫所豁顯的意蘊與思維〉,《成大中文學報》。 |
2009 | ,林淑貞,2009.12,〈地景臨現:六朝志怪「地誌書寫」範式與文化意蘊〉,《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頁159-194。 |
2008 | ,林淑貞,2008.06,〈情境連類:唐詩「以女為喻」審美心理析論〉,《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67-96。 |
2007 | ,林淑貞,2007.09,〈一波才動萬波隨〉輯入《古典詩歌彙刊第二輯》序,《花木蘭》。 |
2006 | ,林淑貞,2006.01,〈作者、歷史與「寓莊於諧」:明清「笑話型寓言」創作意圖析探,《興大中文學報》第18期,頁73-122。 |
2006 | ,林淑貞,2006.02,〈從「與諸公登峴山」看孟浩然的境遇感〉,《國文天地》第21卷9期,頁41-45。 |
2006 | ,林淑貞,2006.03,〈荊棘〈南瓜〉「自傳體記憶」構築的圖像〉,《國文天地》第21卷10期,頁51-56。 |
2006 | ,林淑貞,2006.12,〈寓言、符號與敘寫技巧:論寓言詩與敘事詩、詠物詩、賦比興之交疊與分歧〉,《興大中文學報》第20期,頁27-36。 |
2006 | ,林淑貞,2006.12,〈李白遊仙詩中的生命反差與人間性格〉,《國文學誌》第13期,103-123。 |
2005 | ,林淑貞,2005.01,杜甫〈哀江頭〉所建構的歷史事件與自我圖像,《國文天地》20卷8期,頁48-51。 |
2005 | ,林淑貞,2005.06,〈從詩義類比看李賀「馬詩」自我隱喻與歷史取譬〉,《興大中文學報》第17期,頁195-229。 |
2005 | ,林淑貞,2005.06〈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之今昔映照〉,《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6卷1期,頁132-138。 |
2005 | ,林淑貞,2005.06,〈從地域流轉看李白世用之困頓與轉化〉,《興大人文學報》第35期,頁29-64。 |
2005 | ,林淑貞,2005.09,〈電影《天堂的孩子》「遇困──求解」的敘事模式〉,《國文天地》21卷4期,頁85-91。 |
2004 | ,林淑貞,2004.01,〈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抑揚格結構與生命之頓挫〉,《國文天地》19卷8期,頁4-7。 |
2004 | ,林淑貞,2004.03,〈淺論曹禺《雷雨》「欲求反失」與「人倫位階錯置」之悲劇〉,《國文天地》第19卷10期,頁17-21。 |
2004 | ,林淑貞,2004.06,〈李義山「嫦娥」之「言內意」與「言外意」〉,《國文天地》第20卷1期,頁63-68。 |
2004 | ,林淑貞,2004.06,〈東坡詞「今昔對照」敘寫基模及其豁顯之境遇感與時間意識〉,《興大人文學報》第34期,頁181-221。 |
2004 | ,林淑貞,2004.10,〈宛如盲女遊走探尋的人生行旅──幾米《地下鐵》繪本所透顯的人世況味〉,《國文天地》20卷5期,頁4-13。 |
2004 | ,林淑貞,2004.12,〈王維輞川詩歌「人物」在詩景中之構圖、作用與體現〉,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第9期,頁41-73。 |
2003 | ,林淑貞,2001,〈梅曾亮「以文論詩」及其在桐城之義理位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6期,頁79-108。 |
2003 | ,林淑貞,2003.01,〈古典詩的檢索與利用〉,《國文天地》18卷第8期,頁4-12。 |
2003 | ,林淑貞,2003.06,魏徵〈述懷〉用典之美感意涵,《國文天地》19卷第1期,頁49-52。 |
2003 | ,林淑貞,2003.07,〈生死關懷與生命美典的書寫──以方苞傳、祭文、哀辭、墓表、墓誌銘為視域〉,《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4期,頁108-136。 |
2003 | ,林淑貞,2003.07,〈憶秦娥蒼茫悲壯的歷史意象〉,《國文天地》第19卷2期,頁84-88。 |
2003 | ,林淑貞,2003.12,〈究竟何人樓上愁──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試詮〉,《國文天地》第19卷7期,2003.12,頁79-81。 |
2002 | ,林淑貞,2002.07,〈擬譬與寓寄──從〈鴟鴞〉辨析「比」、「比興」與「寓言詩」之異同〉,《孔孟月刊》40卷11期,頁30-37。 |
2002 | ,林淑貞,2002.12,〈蔡夢弼《草堂詩話》所建構的宋人論杜視域及其美感思維〉,《中國古典文研究》第8期,頁69-88。 |
2001 | ,林淑貞,2001,〈唐傳奇時間構寫技法與思維〉,《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2期,頁67-90。 |
2001 | ,林淑貞,2001,〈唐傳奇中的愛情美學〉,《輔仁國文學報》第17期,頁107-144。 |
1999 | ,林淑貞,1999,〈詩品論風格之審美策略──從形式觀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頁137-162。 |
1999 | ,林淑貞,1999,〈唐代詩話、詩格論述詩歌風格之品類與表述方法〉,《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頁393-417。 |
1999 | ,林淑貞,1999.01,〈繁華落盡見真淳:〈東城老父傳〉中的生命觀〉,《中央日報》。 |
| ,林淑貞,1991,〈九歌版年度散文選述評〉,《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4期,頁97-119。 |
| ,林淑貞,1991,〈覃子豪在台之詩論及其實踐活動探究〉,《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4期,頁34-57。 |
| ,林淑貞,1994,〈王國維直觀說析論〉,《孔孟月刊》,32:10:38,頁 17-19。 |
| ,林淑貞,1994,〈現行國中國文教師手冊評估〉,《國文天地》,10:9,頁85-87。 |
| ,林淑貞,1995,〈試論儒家藝術精神之轉化:以漢魏晉南北朝音樂思想為考察對象〉,《中國學術年刊》第16期,頁129-138。 |
| ,林淑貞,1995,〈從國中生常用辭彙談起〉,國文天地,10:8,頁51-55。 |
| ,林淑貞,1996,〈雜歌謠辭所反映的社會現象〉,《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頁165-191。 |
| ,林淑貞,1996,〈漫畫書所引發的青少年效應〉,《國文天地》,12:21,頁70-76。 |
| ,林淑貞,1997,〈廖平經學六變所建構的歷史圖像〉,《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頁47-71。 |
| ,林淑貞,1997,〈為有源頭活水來──論國中之現代散文教學〉,《國文天地》,13:5:149,頁11-31。 |
| ,林淑貞,1998,〈困境與掙扎──歐陽子短篇小說析論〉,《台灣人文》第2期,頁87-108。 |
| ,林淑貞,1998.12,〈飄然絕塵的姿影:〈紅線傳〉中的命定觀〉,《中央日報》,1998.12.26。 |